中美兩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,在貿易投資方面聯系緊密又互相競爭。目前中國沒有參加TPP談判,美國也沒有參與RCEP談判,兩大區域陣營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對中美各自的經濟發展產生影響,并給兩國經貿關系增添新的未知因素。
中美競爭新格局在建立自貿區的總體進展方面,中國落后于美國。據西安交通大學發展與投資研究中心主任、教授馮宗憲介紹,中國同1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自貿區,美國這一數字則為20;美國通過自貿區實現的出口額占其出口總額的16%,進口額占其進口總額的34%,中國的比重分別為29.2%和21.4%。
“這說明自貿區在中國的貿易伙伴戰略地位作用仍然相對較弱。”馮宗憲說。
在美國經濟發展過程中,“空心化”——總部經濟集中在美國、加工制造環節都移交到海外,造成研發和制造環節空間差距過大,最終導致研發和管理能力下降的擔憂,要求美國維持一定規模的制造業。與此同時,中國迫切希望在全球價值鏈中獲得更高的增值比例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中國產業升級的過程可能與美國發生激烈競爭。
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學院教授崔凡認為,現有國際規則有利于中國產業升級,“中國的優勢產業與國際上開放程度比較高的產業重合度越來越高,但中國目前仍能享受發展中國家的待遇,比如在WTO中的一些特殊保障措施等。在這種情況下,美國希望創立一些新規則。如果說中美兩國的制造業都在零關稅的條件下一起競爭,兩國之間可能就不會出現那么大的順差了。”崔凡表示。
兩大區域影響幾何?
專家認為,RCEP和TPP兩大區域協定對于中美兩國的經貿關系有著錯綜復雜的影響。
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邱東曉的研究結果表明,RCEP會使中國加大從日韓的進口,形成與美國商品的競爭,因而可能加劇中美貿易的不平衡,并對中國與其他成員國之間的雙向投資都有促進作用。相較之下,TPP會加大美國從其他國家的進口,減少對從中國進口商品的依賴。
邱東曉還表示,兩大區域協定都會對中國的經濟政策調整產生影響。“RCEP符合中國一貫的改革和開放的利益,因此中國很愿意為配合其規則進行政策調整;TPP如果排斥中國進入,中國就不會為了迎合它而進行政策調整。”邱東曉稱。
業內人士認為,RCEP在談判原則方面遵循WTO的精神,而且凸顯兼顧發展中國家的差異和彈性原則。而TPP由美國主導籌建,對政府采購、知識產權等方面都提出了較高要求,標準設計主要還是追求發達國家的商業利益,使得發展中國家很難在短時期內統一簽署。“中美作為RCEP和TPP的軸心國家,都沒有介入對方主導的區域談判當中。但TPP代表的貿易新趨勢與中國下階段的改革策略并不相違背,高標準的TPP對促進中國持續推動自貿區戰略具有積極意義。”馮宗憲表示。
也有專家提醒,TPP可能會切斷中國與世界產業鏈的聯系。“如果美國把原料運到越南等國生產,然后再把產品出口到美國,就可以替代中國對美國的出口,而且根據原產地規則越南并不能享受TPP的優惠,對美國來說,這當然要優于從中國進口大量商品。”國際貿易學會副會長李永指出。“如果日本與TPP的談判成功,韓國可能也會加入談判,中日韓自貿區的談判框架可能會發生變化。”李永補充說,“所以TPP也會給中日韓自貿區的前景增添變數。”